English

北美兴起“后全球化”思潮

1999-12-08 来源:光明日报 ●缪 青 我有话说

从80年代后期开始,欧美发达国家开始了一场“全球化”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运动。“全球化”的理论根基是“新自由经济论”,主张:市场自由化;政府不干予经济;社会全面私有化;以此加速企业巨头的扩展,形成跨国发展甚至是垄断的规模。进入90年代后,全球化浪潮达到了颠峰,一些积极鼓吹者甚至将“全球化”视为解决政府财政紧张、消除失业、走出“福利国家”危机的万灵药方。

但是,90年代以来北美的社会发展表明,“全球化”的新神话并非像它的鼓吹者所说的那样灵验。人们发现,政府的财政赤字减少了,但社会福利却大幅下滑;大公司盈利了,但裁员并未减少,社会失业率高居不下;富人的收入增长了,但中、低收入阶层的工资却在下降。最新的收入差距调查表明,在“全球化”推进时期,北美社会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全球化”政策引起了中、下层公众和知识分子的广泛不满。

90年代以来,批判“全球化”,或者说“后全球化”运动开始兴起。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后,“后全球化”开始成为北美大专院校、新闻媒体的热门话题。有关“后全球化”的许多文章和著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主张“后全球化”的学者明确指出了“全球化”政策运作的负面效应:公共政策运行不力,公共系统如教育、市政陷于困境;社会福利下滑,贫富差距增大;环境问题继续恶化,“持续发展”的命题成了空话。加拿大学者尖锐地指出:“全球化”的幕后推动者是大公司和跨国财团,它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推进新自由经济、组织院外团体干预政治。如果说“福利国家”不行了,那么未来的发展是否是“公司国家”呢?

目前,“后全球化”理论正在越来越多地研究新的发展构想——“全球化替代战略”。诸如:发展区域市场和社区市场,减少物流运输的能源消耗;建立注重质量的经济和适度规模经济;重新定义“国民财富”,注重发展工业和农业。“后全球化”也吸收了东方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主张加强人的社区意识,普及“生态中心”的观念。目前,北美有关生态经济学、生态社会学和生态教育学的研究正方兴未艾……

时下,在北美大学和学术界兴起的“后全球化”思潮已经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美国联邦劳工议会负责人认为,目前的“全球化”必须高度重视劳工、消费者和环境问题。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呼吁跨国公司遵守联合国有关劳工人权及环境的宣言。在由跨国财团支持的世界经济论坛的年会上,该组织负责人承认,市场自由化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需求,“全球化”也应考虑社会的需要,也要有“人情味”。目前,美国正在加强有关对医疗保险的国家干预,加拿大也终止了有关压缩医疗福利的“多边投资协定”。前不久多伦多市长花了9个小时才看上医院的急诊,成了多伦多报刊和公众议论的头条新闻。其原因显而易见:随着公共福利的削减,多伦多的医院也在减少。

90年代的中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这是历史性的跨越。在与国际接轨和保持自身发展的同时,“全球化”浪潮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产生影响。北美“后全球化”思潮的动向,为我们思考今后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和比较。特别是在北美“后全球化”思潮的发展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如关于如何处理公共系统和私有系统的关系;市场化发展的限度;公共福利的改革和社区服务的发展,以及生态理论在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等,都可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